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条重大理论主线
杨金海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条重大理论主线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崭新认识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是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而对这一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了我国人民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和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从各个方面多次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十九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把这些问题提高到社会发展规律和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来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党的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此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但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曲折。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渐改变了八大的提法,而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党的九大确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由此,导致我国社会发展的曲折。
改革开放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主体方面看,更加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因为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包括追求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休闲、更美的环境等;二是从客体方面讲,更加强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基本解决了“落后”的问题,存在的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是多方面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表现为发展的差距较大,如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等;在总体上,还存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发展“不充分”也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很多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在社会发展方面,民生问题还存在很多赤字;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任务还相当艰巨。所有这些,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极大地丰富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对“三大规律”即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